防水公司

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來自浙滬邊界行的報道之七丨他們只為敲開這扇“門”
2017.10.9

浙江在線-嘉興頻道9月27日訊(浙江在線 記者 顧雨婷)時間,見證著變化。在嘉善經濟向上生長中,上海曾是個“高攀”不上的近鄰。   為敲開這扇門,嘉善人壹直在努力。1998年,滬杭高速開通;1999年,嘉善提出“百姓致富工程”要與招商引資“壹號工程”並駕齊驅;從全縣確立“接軌上海開放帶動”的戰略思想,到十二五期間,把接軌上海作為提升嘉善城市競爭力的首位戰略,外引內育順勢而為.....   如今,嘉善經濟的上海烙印越來越深:全縣30%以上的工業產品為上海配套,90%的外資和縣外內資直接或受上海影響而進入嘉善。   變化背後,有壹群人功不可沒。   他們離開嘉善熟悉的工作環境、崗位、家人,短則壹年半載,長則三年五年,走進上海各個角落。在嘉善,他們是各行各業的精兵強將,在上海,他們從零開始,如海綿般吸納先進的思維理念、經驗做法、創新政策。   作為招商引智的探路者,他們正為嘉善帶來大批的人才、項目。他們用行動鋪就了接軌上海的那道“軌”,讓兩地漸行漸近。   秋日,讓我們聽壹聽他們故事,品壹品他們的酸甜苦辣。   上掛“掛”出資源   9月19日上午7時,嘉善,陰天,微涼。   打火,發動,潘莉蘊駕車90分鐘就到了上海復旦大學。今年,嘉善派往上海的駐點掛職幹部有13名,潘莉蘊是其中之壹。她在上海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已經呆了近五個月,還有壹個多月掛職期滿,她要回到嘉善的工作崗位上。談到這點,潘莉蘊顯得有些不舍。 “短短幾個月,受益匪淺。”幹過招商工作的潘莉蘊,從未想到自己會有機會到上海高等學府工作,接觸的還全是博士研究生等高學歷技術型人才。這無疑是壹次挑戰,也是壹次難得的鍛煉機會。   5月底,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作為復旦大學創新成果轉化與前孵化基地,不斷在江蘇、浙江等上海周邊各地尋求建立延伸基地的可能。談合作、排項目、制定方案,有過招商工作經歷的潘莉蘊在對接聯系與人打交道上經驗豐富,她總能第壹時間摸準雙方需求,對地方政府的想法“門兒清”,也能設身處地為研究院考慮。“經驗老道,做起接待工作很‘接地氣’,我們都想她能多留壹段時間哩。”上海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胡建華對這位新員工贊賞有加。   瞅準身邊復旦大學的“第壹手資源”,潘莉蘊也想著為家鄉做點事。掛職這幾個月,她聯系嘉善縣科技局,向嘉善本地31家企業征集了50多項迫切需解決的技術難題,再通過復旦大學科技處與各直屬院系專家教授聯系,想法子幫著企業解決。翻開潘莉蘊那本厚厚的筆記本,嘉善企業遇到的難題情況,都工工整整地用筆逐條羅列,字跡清晰娟秀。   為給家鄉“打廣告”,潘莉蘊挺拼的。她邀請了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的專家教授等人員到嘉善參觀交流,把嘉善最新科技新政、人才新政、平臺優勢等等這些優勢講得明明白白。“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嘉善創新中心已經開始籌設了。”潘莉蘊笑著說道,眼角彎彎。   在嘉善,選派年輕幹部到滬掛職的傳統由來已久。在2005年,最早的壹批和潘莉蘊壹樣年輕的後備幹部,陸續來到上海的機關部門、產業園區、國有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學習先進的理念。正是他們,把自貿區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核準目錄外企業投資項目不再審批改革等先進經驗借鑒付諸於嘉善的建設實踐中,逐漸吸引了如“喜力啤酒”等世界500強的項目落戶。   “累計到現在我們已經派出了上百名幹部。”嘉善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吳燁說,選派幹部到上海掛職是壹個切口,在接軌上海這件事上,嘉善不斷轉換著思想觀念,從與上海“說得上話”到來上海“找得到人”,再到如今向上海“借得來智”,變化背後沈澱著無數年輕幹部的默默付出。   蹲點“蹲”出項目   兩年時間,壹個人能迎來多大的蛻變成長?曾到上海駐點招商的幹部朱倪微深有感觸。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嘉善就開始派出壹批又壹批招商“幹將”,坐著通勤綠皮小火車到上海招商,但那時候招的僅僅是項目。直到2015年,單純的招攬項目變成了“雙招雙引”。   思路之變折射發展之變,近年來嘉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諸如先進裝備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招項目更要引人才,嘉善由此開啟“雙招雙引”的招商新模式。朱倪微便是嘉善派出的最早壹批“雙招雙引”駐點幹部之壹。   與傳統的招商模式不同,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的“雙招雙引”工作,對駐點幹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壹年到頭住上海,難得回趟家。”朱倪微憶起初到上海的那些日子,感慨萬千。因為沒有明確的掛靠單位,衣食住行都得自己解決,在上海租房子成了朱倪微碰到的第壹件難事。   “房子最好靠近如張江等高新技術園區,還得交通便利。”朱倪微說,當時按規定壹個月的補貼大概在四五千元,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吃住開銷都不便宜,他便和駐點的同事們壹起合租,二室壹廳的房子,2個人擠壹間房,沒有電視機和洗衣機,換洗衣物全靠手洗。   難事不止壹件。嘉善第壹批選派的駐點招商幹部,來自各縣級部門和鄉鎮(街道)、開發區,許多人都沒有招商工作的相關經驗。“沒經驗,沒資源,沒朋友,真是‘壹窮二白’。”來上海前,朱倪微在嘉善縣旅遊局工作,到上海後,得壹切從頭學起。為了和上海外高橋、張江、閔行、松江四大區域建立聯系,他和同事壹起從翻黃頁、打電話開始,拿著名片去壹家家企業和單位做推薦,吃過無數次的閉門羹。   有壹次,朱倪微和同事在閘北約訪壹個客商,談了壹整個上午,下午壹點半又要到浦東壹園區管委會拜訪,路上時間緊張,他們索性沒吃午飯直接坐著地鐵換公交,硬是搶時間提早趕到了現場。“不能遲到,這是第壹原則。”朱倪微說,為了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所有的駐點人員都秉持著守時的原則,也正是因為這份認真,他們逐漸積累起了自己的人脈,短短2年時間,手上的客商資源從寥寥無幾增加到上百個。   截止到8月底,嘉善累計選派“雙招雙引”幹部32人次,各駐點組完成項目簽約(人才)35個,總投資26.2億元。其中,總投資超1億美元外資項目1個,總投資超1億元內資項目6個,招引“國千”計劃人才1名,“省千”計劃人才2名。   壹起奮戰的同事陸續調走,可朱倪微卻壹直堅守在“雙招雙引”壹線。今年上半年嘉善“雙招雙引”的陣地延伸到了北京和深圳,朱倪微當仁不讓勇闖北京,直到近期才調回嘉善,負責協調各地的駐點招商工作。現在朱倪微壹有時間就會和各地駐點小組的組員們聊天,壹邊互通工作情況,壹邊分享經驗。   落戶“落”出感情   “事實證明,我們的選擇沒有錯。”紅谷科技(嘉興)有限公司常務經理盛益平還記得今年夏天40多度的高溫,嘉善的紅色代辦員們為了他們企業新增工業用地審批項目跑進跑出的日子。   紅谷科技是壹個典型上海外溢的醫療器械項目,由於總部在上海松江,主要生產壹次性醫療內窺鏡,技術專利均來自德國,去年剛落戶在嘉善產業新城中的上海人才創業園,計劃投資3億元,投產後年產值可達5億元。“剛到嘉善,對項目審批辦理程序不了解,跑窗口材料不是缺這就是缺那。”盛益平說,為了加快項目審批進度,他壹度考慮過找家代辦中介機構,直到他認識了嘉善縣行政審批中心的紅色代辦員。   40畝的廠房的工業工地的不動產證、建設規劃許可證等相關證件審批辦理,原本要兩三個月時間才能辦妥,在嘉善紅色代辦員的“保姆式”代辦服務下,只花了壹個月左右的時間。“感覺很親切。”盛益平這麽評價嘉善的紅色代辦員。項目各項審批手續相繼辦妥,他也成了紅色代辦員口中的“盛大哥”,入秋後,雨水多,但企業廠房十月開工建設的計劃壹點兒都沒耽誤。   “項目選址前期,我們去了許多地方。”盛益平說,他的團隊去了江蘇各地考察,但綜合考慮之下還是看中了嘉善的上海人才創業園。在盛益平看來,嘉善的創業平臺十分具有發展潛力。   “我們想打造壹個信息經濟、影視文化、醫療健康的產業集群。”上海人才創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道。截至目前,上海人才創業園簽約入園企業83家,總投資46.5億元,註冊資金11.2億元,簽約面積45300㎡,出租率達到60%,入住員工達到500多人。該園區孵化器太庫、火炬已引進孵化企業共計90家,電商企業交易額達到1.3億元。   嘉善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紅谷科技項目落戶的另壹個關鍵因素。新建廠房距離嘉善高鐵南站僅1500米,開車5分鐘,再坐20分鐘高鐵,就到了上海。   交通是方便了,但由於緊挨著嘉善高鐵南站,這就對新廠房的建設提出了更多要求。“我們準備打造壹個花園式的生產區域,綠化面積約占40%。”盛益平說,廠房裏面到綠化分布每壹項都有細化,嘉善住建局等相關部門十分重視,多次上門協調,才將廠房設計方案最終敲定。“廠房位置特殊,可算是嘉善的‘門戶’之壹了,壹定要建得美美的。”如今,盛益平對嘉善的感情越來越深,這裏已成了他事業發展的第二“故鄉”。

更多詳細資料:OME-TOP videoscope inspection

文章来源:http://jx.zjol.com.cn/system/2017/09/26/021600980.shtml

防水 屋頂防水 防水工程 防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