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jj.jxnews.com.cn/system/2018/12/03/017251063.shtml"
殯葬改革是破千年舊俗、樹一代新風的社會改革,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工程,事關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民生保障,事關鄉村振興,事關黨風政風民風。近日,記者獲悉,我市提出關于全面深化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確保2020年遺體火化率達到100% 按照要求,大力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到2018年底,“三沿六區”散埋亂葬墳墓得到全面治理,大墓、豪華墓、活人墓依法全面拆除,骨灰裝棺再葬和辦喪擾民現象全面禁止。 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調整劃分火葬區和土葬改革區的批復》(贛府字〔2015〕30號)要求,全面推行遺體火化,到2019年底,力爭全市遺體火化率達到100%,確保2020年遺體火化率達到100%;全面推進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到2020年,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和行政村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覆蓋率達到100%;全面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到2020年,骨灰入骨灰堂(公墓)或者其他生態葬法安葬率達到100%。 節儉辦喪、生態安葬、文明祭祀的時代新風全面形成,惠民、綠色、文明殯葬的體制機制全面建立,全市殯葬事業呈現“八化”目標,即:城鄉居民基本殯葬服務均等化、殯葬服務優質化、殯葬管理規范化、骨灰處理生態化、殯葬習俗文明化、殯葬設施現代化、管理服務信息化、殯葬改革有序化。 推廣骨灰堂安放、樹葬等節地生態葬法 貫徹落實民政部等《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精神,大力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推廣骨灰堂安放、公益性林地生態安葬、壁葬、樹葬、撒散等節地生態葬法,確保2020年底公益性公墓、經營性公墓節地生態安葬率分別達到65%和50%以上,新建城鄉公益性骨灰堂(公墓)的節地生態安葬率要達到100%。 提倡墓碑小型化、微型化、使用臥碑,最大限度降低墓穴硬化面積,鼓勵家庭成員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利用率。支持已建成的公墓進行生態安葬方式改造。禁止骨灰裝棺再葬,禁止建造超規定面積墓位。骨灰堂每個格位的單位建筑面積不超過0.25㎡,公墓獨立墓穴的單位占地面積不超過0.5㎡、合葬墓穴不超過0.8㎡(不含公共綠化和道路用地)。 在柴桑區規劃建設1處城市公益性公墓 積極推動市(縣)殯儀館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確保滿足需求;加強火化設施更新改造,實現全面達標排放。加快建設一批縣(市)、鄉(鎮)、村級公益性骨灰安葬設施,實現城鄉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全覆蓋。市城區在柴桑區規劃建設1處城市公益性公墓,2019年6月30日前,柴桑區要先期完成100畝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為進一步完善市城區殯葬服務場所布局,方便群眾辦理喪事,柴桑區要按照國家二級殯儀館標準同步規劃建設殯儀館。 到2020年,各縣(市)分別建有1處縣級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規模應根據骨灰安放總量確定,與服務人口數量、年死亡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相協調,并考慮祭掃人流、車流狀況進行總體規劃,防范化解“鄰避”問題;以縣(市)為單位,按照人口分布情況并考慮長期發展進行全面規劃,統一圖紙和標準,推進行政村單獨或聯合建設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做到應建必建、滿足需要。濱湖、平原地區原則上建設骨灰堂,山區、丘陵地區可建設骨灰堂或公墓。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成后由鄉鎮、村委會或委托紅白理事會具體負責并建立內部管理制度,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交由專人進行日常管理維護。 推進移風易俗,引導文明治喪祭祀 把殯葬移風易俗納入文明城市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樹立移風易俗、文明節儉的殯葬新風尚,堅決抵制大操大辦和封建迷信低俗活動。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強化干部自律意識和政紀法規的剛性約束。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加強對直系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喪事活動的教育,凡涉及遺體違規土葬、散埋亂葬、超標準建墓等行為的,嚴肅問責,并約談所在單位領導。 發揮村(社區)“兩委”和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基層組織作用,把治喪規范納入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引導群眾在殯儀館或集中治喪場所文明節儉辦喪。加強殯葬文化建設,積極弘揚孝老敬親、厚養薄葬的思想理念,切實推行安全、低碳、文明祭掃方式,大力宣傳殯葬行業的社會作用,增進社會對殯葬行業及其從業者的理解、尊重與支持。
關鍵字標籤:客製生命禮儀
|